失传的 C 结构体打包技艺(转)
作者:Eric S. Raymond 原文链接:http://www.catb.org/esr/structure-packing
谁应阅读本文
如果你在内存容量受限的嵌入式系统中写程序,或者编写操作系统内核代码,就有必要了解这项技术。如果数据集巨大,应用时常逼近内存极限,这项技术会有所帮助。倘若你非常非常关心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处理器缓存段(cache-line)未命中情况的发生,这项技术也有所裨益。
2013 年底,我大量应用了一项 C 语言优化技术,这项技术是我早在二十余年前就已掌握的,但彼时之后,鲜有使用。
通过精心调整结构成体员的顺序,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幅减少内存占用。其效果显著——在上述案例中,可以减少 40% 的内存空间。程序应用于更大的软件仓库,也不会因内存耗尽而崩溃。
事出有因。计算机科学课程(正确地)引导人们远离微观优化,转而寻求更理想的算法。计算成本一路走低,令压榨内存的必要性变得越来越低。旧日里,黑客们通过在陌生的硬件架构中跌跌撞撞学习 —— 如今已不多见。
首先需要了解的是,对于现代处理器,C 编译器在内存中放置基本 C 数据类型的方式受到约束,以令内存的访问速度更快。
用行话来说,x86 和 ARM 上的基本 C 类型是“自对齐(self-aligned)”的。关于指针,无论 32 位(4 字节)还是 64 位(8 字节)也都是自对齐的。
我提到“现代处理器”,是因为有些老平台强迫 C 程序违反对齐规则(例如,为 int 指针分配一个奇怪的地址并试图使用它),不仅令速度减慢,还会导致非法指令错误。例如 Sun SPARC 芯片就有这种问题。事实上,如果你下定决心,并恰当地在处理器中设置标志位(e18),在 x86 平台上,也能引发这种错误。
你还可以通过 pragma 指令(通常为 )强迫编译器不采用处理器惯用的对齐规则。但请别随意运用这种方式,因为它强制生成开销更大、速度更慢的代码。通常,采用我在下文介绍的方式,可以节省相同或相近的内存。 #pragma pack
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变量在内存中分布的简单案例。思考形式如下的一系列变量声明,它们处在一个 C 模块的顶层。
然而实际情况(在 x86、ARM 或其他采用自对齐类型的平台上)如下。存储 p 需要自对齐的 4 或 8 字节空间,这取决于机器字的大小。这是指针对齐 —— 极其严格。
|
|
字符数组 pad[3] 意味着在这个结构体中,有 3 个字节的空间被浪费掉了。老派术语将其称之为“废液(slop)”。
|
|
在这个例子中,实际分布将会是:
|
|
我们将得到:
|
|
假如实际内存分布可以写成下面这样:
首先,在此例中,N 将为 0,x 的地址紧随 p 之后,能确保是与指针对齐的,因为指针的对齐要求总比 int 严格。
不过更有可能的情况是,c 将被映射为机器字的首字节。于是乎 M 将会用于填充,以使 p 指针对齐——32 位系统中为 3 字节,64 位系统中为 7 字节。
倘若你希望这些变量占用的空间更少,那么可以交换 x 与 c 的次序。
在讲述这部分内容前,我们先对标量数组做个说明。在具有自对齐类型的平台上,char、short、int、long 和指针数组都没有内部填充,每个成员都与下一个成员自动对齐。
通常情况下,结构体实例以其最宽的标量成员为基准进行对齐。编译器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此乃确保所有成员自对齐,实现快速访问最简便的方法。
假如你对此有疑惑,ANSI C 提供了一个 宏,可用于读取结构体成员位移。
|
|
假定处在 64 位系统中,任何 struct fool 的实例都采用8字节对齐。不出所料,其内存分布将会像下面这样:
|
|
如果成员是互不关联的变量,c便可能从任意位置起始,pad的大小则不再固定。因为struct foo2的指针需要与其最宽的成员为基准对齐,这变得不再可能。现在 c 需要指针对齐,接下来填充的7个字节被锁定了。
结构体尾填充的通用法则是:编译器将会对结构体进行尾填充,直至它的跨步地址。这条法则决定了 sizeof() 的返回值。
|
|
复制代码
你以为 的值是 9,但实际是 16。它的跨步地址是 。于是,在 quad 数组中,每个成员都有 7 字节的尾填充,因为下个结构体的首个成员需要在 8 字节边界上对齐。内存分布就好像这个结构是这样声明的:
1 2 3 4
1. struct foo4 { 2. short s; /* 2 bytes */ 3. char c; /* 1 byte */ 4. };
因为 s 只需要 2 字节对齐,跨步地址仅在 c 的 1 字节之后,整个 struct foo4 也只需要 1 字节的尾填充。形式如下:
的返回值将为 4。
1 2 3 4 5 6 7
1. struct foo5 { 2. short s; 3. char c; 4. int flip:1; 5. int nybble:4; 6. int septet:7; 7. };
关于位域需要了解的是,它们是由字(或字节)层面的掩码和移位指令实现的。从编译器的角度来看,struct foo5 中的位域就像 2 字节、16 位的字符数组,只用到了其中 12 位。为了使结构体的长度是其最宽成员长度 的整数倍,接下来进行了填充。
1 2 3 4 5 6 7 8 9
1. struct foo6 { 2. char c; 3. struct foo5 { 4. char *p; 5. short x; 6. } inner; 7. };
内层结构体成员 char *p 强迫外层结构体与内层结构体指针对齐一致。在 64 位系统中,实际的内存分布将类似这样:
理解了编译器在结构体中间和尾部插入填充的原因与方式后,我们来看看如何榨出这些废液。此即结构体打包的技艺。
消除废液最简单的方式,是按对齐值递减重新对结构体成员排序。即让所有指针对齐成员排在最前面,因为在 64 位系统中它们占用 8 字节;然后是 4 字节的 int;再然后是 2 字节的 short,最后是字符。
|
|
将隐含的废液写明,形式如下:
|
|
考虑到自对齐,我们看到所有数据域之间都不需填充。因为有较严对齐要求(更长)成员的跨步地址对不太严对齐要求的(更短)成员来说,总是合法的对齐地址。重打包过的结构体只需要尾填充:
注意,重新打包不能确保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节省空间。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更靠前 struct foo6 的那个例子,我们得到:
|
|
结果还是 24 字节,因为 c 无法作为内层结构体的尾填充。要想节省空间,你需要得新设计数据结构。 棘手的标量案例
#define 请当心,重打包结构体时,枚举型变量通常是 int,这与编译器相关;但也可能是 short、long、甚至默认为 char。编译器可能会有 预处理指令或命令行选项指定枚举的尺寸。
以上两种情况,最好用 来检查存储尺寸。
尽管按尺寸重排是最简单的消除废液的方式,却不一定是正确的方式。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考量:可读性与缓存局部性。
笨拙地、机械地重排结构体可能有损可读性。倘若有可能,最好这样重排成员:将语义相关的数据放在一起,形成连贯的组。最理想的情况是,结构体的设计应与程序的设计相通。
为保持可读性所做的工作(将相关和同时访问的数据放在临近位置)也会提高缓存段的局部性。这些都是需要明智地重排,并对数据的存取模式了然于心的原因。
是的,某些时候,这种做法与前文将相关数据放入与缓存段长度相同块的做法矛盾。多线程的确是个难题。缓存段弹跳和其他多线程优化问题是很高级的话题,值得单独为它们写份指导。这里我所能做的,只是让你了解有这些问题存在。 其他打包技术
你可能会有一点儿存取时间的损失,但只要将工作集合压缩得足够小,那点损失可以靠避免缓存未命中补偿。
这不仅减小了结构体的可见尺寸,还可以消除废液和/或创造额外的机会来进行重新排序。这种良性串连的效果不难被触发。
clang 编译器有个 Wpadded 选项,可以生成有关对齐和填充的信息。
读者可以下载一段程序源代码 ,验证上文有关标量和结构体尺寸的结论。
理解这些规则的第二个层次是,知其何时及如何会被打破。在我学习它们的日子里(1980 年代早期),我们把不理解这些规则的人称为“所有机器都是 VAX 综合症”的牺牲品。记住,世上所有电脑并非都是 PC。